close
昨日楊照來圖書館分享閱讀的經驗,
「讀的多、讀的好、讀的巧」是他訂下的題目。
可是,呵呵,我真的是懶的寫~~~
很想用說的就好。

楊照不改歷史系畢業的訓練風格本色,
先從他的閱讀經驗開始說起,也因為這樣的經驗造就了他的閱讀性格。
由於他的經驗故事實在落落長,在此從略。
(我都沒有做筆記,所以用自己的話說囉)
那個時代對於書所抱持的是種近乎神經質的敬畏態度,
因為一書難求的緣故(當時的圖書館並非開架式自行取閱,而是要翻書卡填借書單),
造就了書的致命吸引力吧!
楊照認為,支持閱讀的繼續,是對於書甚至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閱讀者本身的想像力,
當自己的經驗知識與書提供的暗示進行化學作用後,
得到的結果又還諸於自身,融入個體的知識體系之中,造就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,
我想楊照本身就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例子。
他也舉出了普魯斯特的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認為書中對於感官、情感、思路的細膩描寫,
是一種情感上的訓練,也透露了其實人對於外在人事物的感受能力,是可以極致敏感的。
就像愛斯基摩人關於對雪的描述語彙就有兩百多種,
而生活在無雪之境的人只會說「好美」,有種一竿子打翻百種情感思緒的意味,
透過閱讀有價值的書籍,其實是增進生活感受力與創造力不可或缺的環節,
也是因為閱讀文字是必須透過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加以「再創造」或是「情境/情感還原」,
必須讓大腦快速轉動,辛苦運作,
但是得到的卻是非常私密又精純、化入個人內在體系中的東西。
相對的,也可以用這樣的標準來判斷書的好壞,
如果一個文本大家讀完的感受千篇一律,那書就像是「訊息」,產生不了任何上述的進行,
也無法提供內在的養分,所以說好書提供的是「暗示」,解密的工作就在個人了。
楊照也舉了音樂上的例子,聽音樂與閱讀書籍可以用一樣的模式參與,
當對於音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後,音樂本身也夠深度,那聽音樂同樣是暗示與解密的過程。

所以說,閱讀本身是一種心靈圖案的還原與內在體系的建構吧。

至於閱讀的目的呢?
楊照認為在於認識世界,也就是知識的吸收,當然最後也是歸化為本身的靈活運用;
再來當然是回到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說法--無所為而為,閱讀本身也就是閱讀的目的,不為其他,
享受沉浸於書本提供的真實迷幻之中。

至於閱讀該如何有效整合不至於散亂,
他用了唐諾《閱讀的故事》提到的概念,下一本書何處尋呢?就在此刻閱讀的書之中。
我覺得這有點像按圖索驥連連看,最後閱讀的路線與定點之間形成了一張網絡,
這張網絡就是個人獨特知識魅力的活水源頭。

所以回到演講的題目,
因為讀的多使得讀書的感覺與讀書的經驗慢慢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
自然就能讀的好,能悠遊其中、一針見血,在短時間內獲得有效資訊,
地圖的一角至此已經被翻開啦!!!
再循線下去,一路追追追,網絡被撐開,自然也就能讀的巧了,
其巧在於體系的建構上,完整、充實,飽含個人獨到見解。

我想應該就是這樣了!!!
(還是寫了一堆啊,哈哈)
當然他說的有趣極了,間以自身經驗的奇妙例證,我只是精要反芻而已。

其實聽到楊照的閱讀,並不感到新穎或是眼睛一亮,
而是有一種「就是這樣啊,不然要怎樣呢?閱讀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,是美麗的苦痛啊!!!」
是一種再驗證吧!!!當然我的努力與所得還不及他的萬分之一,
只是說我能完全懂得,而且也正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著!!!

這場演講完全是以如沐春風的狀態聽完的,
不失我對楊照的期待,哈哈哈,
期待再相逢~~~

PS:
楊照在台北誠品敦南店舉辦的誠品講堂有一系列的文學方面的課程,
沒記錯的話單場價350元,在台北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問問看!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ndy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